和1952版老电影《南征北战》相比,1963版《红日》没能大火的根源问题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剧本存在严重的先天不足,在军事纪实文学与电影艺术创造之间骑墙不定,导致它陷入了一种不尴不尬的中间状态。
《红日》以华中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先后打的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为线索,重点讲述了我沈振新军长所部和敌张灵甫师长所部之间的强强对话,以华野撤出涟水北上为始,以在孟良崮全歼整编74师为终。
那么问题就来了,张灵甫不过在莱芜战役中打了酱油,并没有对上沈振新部的原型华野6纵,为何还要在电影中重点讲述?难道仅仅是为了凑足三段式的剧情结构?
更重要的是,红日原小说号称为军事纪实文学,既然是纪实,敌人的番号整74师及师长张灵甫都如实呈现,为何我军的番号及主将都用了虚构手法,难道创作者也意识到了与张灵甫部对阵的并不仅仅是华野6纵,若如实呈现就与历史真实不符?
再者,如果创作者意识到了前面这一问题,那么在孟良崮战役中为何又不对参与攻击张灵甫部及负责打援的其他几个华野纵队(军)进行渲染,反而制造出好像一个沈振新部就单独吃掉了整74师的假象?这真是个挺奇怪的事情。
展开剩余55%所以我说,《红日》电影主创人员在军事纪实与艺术创作上的骑墙不定,才是导致这部电影大有瑕疵的根源所在。
“屁股”没坐准位置,“脑袋”就会出问题,这太容易理解了。
更重要的是,影中借“张小甫”之口鼓吹整编74师如何如何厉害,战斗力有多强,这不但没问题,还可理解成是在为彰显我军的更厉害更强做铺垫。
可让人失望的是影中并没呈现沈振新及沈振新所部为全歼张灵甫做的战略战术上的充分准备,让人感觉国民党军丢了补给基地坦埠后,整74师一下子就被歼灭了,如果这样,前面大肆渲染整74师如何之强岂不多此一举?
其实,就孟良崮战役而言,最难及最有技术含金量的并不是围歼上了孟良崮的整74师,而是前面华野如何在国民党几十万大军中将整74师“挖”出来分割包围,并赶在国民党增援大军到来之前的惊险状态下将其吃掉。
可惜的是,这至关重要的几点,反而被导演和编剧忽略了,实在遗憾。
《红日》能在复杂的线索中拎出两个典型人物——我沈振新部(王必成部)和敌张灵甫部延续一两年的对抗冲突,应该是构思还是非常巧妙的,不足之处就是对战役整体全局的把握、战略战术的阐释展开以及细节执行都有待提升,你说呢?
发布于:天津市